文章From 種子清潔勞動合作社
封面From Okogreen 生態綠
生活在台灣的大家都不陌生「公平貿易」,但可能並不十分了解內涵,今年(第98屆)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邀請到長期經營、推廣公平貿易的 Okogreen 生態綠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文彥分享,我們才了解到公平貿易並非只是用比較好的價格向生產者收購農產品,它更賦予生產者參與價格制定及生產的權力,且與合作社息息相關。

想像一個有一百位農民的村子,每一位農民的生產量是2噸的農作物,今天有一位貿易商來到這個村子,他需要20噸的作物,最終只有10位農民可以賣出他的產品。在這樣的產品市場上,最終售出農產品的農民給出的價格,可能不是基於自己生產成本的考量賣給商人,而是由於家中有經濟困難,例如家人生病、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等等原因而虧本售出,這就是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現實。公平貿易則是希望透過將農民組成合作社的方式,共同制定出一個出售價格,避免過度競爭的狀況。
或許會有少數的公司,會願意提供較好的收購價格,向農民收購農作物,但國際公平交易組織認為公平貿易並不是一種慈善的行為,農民會成為弱勢,是由於市場形成的不合理,改善市場的制度使農民能合理的出售農產品就能大大改善生產者的物質條件,而國際公平貿易組織也提供保證收購價格的制度,平常其實用不太到,但在面對到國際農產品價格崩盤時,就能發揮作用,讓農民有基本的收入保障。

要加入公平貿易認證的前提是,生產者必須要組成合作社。國際貿易組織也很重視這個合作社內部的運作,是否合乎合作社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平貿易基金的制度,合作社的每一筆交易中,都有一部分會存到公平貿易基金內,作為發展地方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的用途,使用的方向及細節按照地方的需要由合作社社員共同決定。

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董事會中,生產者佔有一半的席位。這其實對於這個制度的運作起到很重要的效果,亦即公平貿易的價格並不是單方面決定的,也不是單靠一群學者專家靠著所謂「高大上」的理論所制定。生產者有權參與制定價格的過程,所以這個價格的制定是一種妥協下的結果,在這個價格制定的過程中,生產者、買方都要能滿意才能得出的交易價格。
主持人孫炳炎教授最後舉出一個義大利消費合作社參與公平貿易的例子。全世界的手工足球在90年代有超過八成都是在巴基斯坦生產,歐洲的貿易商到巴基斯坦收購的價格是250塊(換算成台幣),而義大利的消費合作社決定以2500塊的價格收購。而歐洲貿易商與這個義大利消費合作社賣給消費者的價格皆是3000塊。
消費合作社做這樣收購價格的考量是,她們認為公平貿易的「公平」的定義是要考量到產品背後的生產時間,要怎麼樣換算成當地的物價合理。根據計算一個工人工作一天,可以使她的薪資負擔家裡的生活費用,也使孩童不會因為經濟壓力出來工作。當時他們的孩童教育遇到問題,其實是有慈善單位到當地協助建設學校,但因為孩童都在工作也無法去上課。公平的交易價格使童工可以從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才是公平貿易關注人的最可貴的面向。
聽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公平貿易其實與合作社有很深的連結,並且在對於人以及社區這一塊有很深的著墨,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給予福利的層次,此次研討會受到很多啟發。

1. 印尼Kopepi Ketiara
2.祕魯Narahijlo
3.巴布亞新幾內亞